产品价格迅速下滑
催生需求急速增长
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中心某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价格迅速下滑是平板电视市场扩张、进入普通消费者家庭的主要原因。去年以来,平板电视上游屏市场竞争激烈,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降势明显,带动了平版整机成本快速下降,总体看来,平板电视销售价格下降趋势比面板更明显。尤其是32英寸和42英寸液晶电视降幅更是接近40%;等离子价格相对稳定,但42英寸产品也有近20%的降幅。在各种平板电视中,50英寸等离子平均销售单价下降最大,超过了1万元,现在已接近2.5万元。在这样的价格刺激下,今年平板电视市场需求将会迅猛增长。
虽然平板电视价格在大幅下降,但从整个行业来看,仍然有一定的盈利空间。陆刃波指出,现在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销售毛利率都在30%以上,这保证了企业最基本的净利水平。随着面板等价格的降低,今年降价仍然是平板电视市场的大趋势,不过,37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液晶电视价格会比较稳定。
平板需求
呈现规模效应
据统计,去年国内彩电市场需求达3500万台左右,其中城市市场占1800万台,液晶、等离子以及背投电视占城市彩电总需求量的30%。平板电视销售额占城市彩电销售额的63%,平板市场已呈现规模效应。
平板电视的规模效应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也表现在零售领域。国美、苏宁、大中、五星、永乐等家电连锁企业是推动平板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力量。家电连锁企业平板电视的销售贡献占全部平板电视销售的70%。随着连锁渠道的进一步扩张,这一比重还会加大。
该研究员指出,2004年和2005年是我国平板电视消费市场的启动期,2006年平板电视销售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平板电视的销售比重接近40%,销售额的比重更是高达85%。在这些大城市,消费者的平板认知率很高,购买趋于理性,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
国产品牌占主导地位
但优势已不明显
现阶段,参与国内平板市场竞争的品牌大大小小有30多家,从品牌数量的构成上看,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各占一半;从市场规模上看,国产品牌占据优势。
在2004年以前,国内平板市场规模较小,外资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2004年以后,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市场份额全面超过外资品牌;2005年已经形成一个完全相反的品牌格局,外资品牌销量的份额降到20%,国内品牌占到80%;2006年的平板电视销量,国内品牌仍然占据优势,但销售额与外资品牌已相当。专家表示,随着外资品牌价格的调整,2007年外资品牌市场份额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和可能。
相比传统CRT市场而言,平板电视市场竞争品牌居多,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规模竞争阶段,开始出现品牌集中的趋势。国内等离子市场,品牌已经比较集中,松下、长虹、海信、日立四个品牌的销售额已经占到整个市场的60%。国内品牌像TCL、创维、康佳以及外资品牌的索尼、东芝,基本上放弃了等离子,已全面转向了液晶电视。2007年彩电竞争的焦点无疑在液晶电视上,等离子电视市场将处于平稳状态。
大尺寸需求明显
市场比重近40%
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伴随着平板市场流行趋势的发展,消费者对大尺寸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从32英寸以上到37英寸以上,如今消费者已经普遍认为大尺寸平板应该在40英寸以上,这反映了消费者对大尺寸彩电的强烈需求。2007年,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平板市场比重将达到40%。
实际上,随着大尺寸液晶屏的量产,大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下降趋势明显,尤其在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市场,液晶和等离子的竞争非常激烈。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估测,今年40英寸以上的平板市场,等离子的比重将维持在35%左右,占整个平板电视的15%。
目前,平板市场产品非常丰富,已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液晶电视已全面压倒等离子电视,2007年,平板市场会呈现出一种差异化的营销,液晶电视市场主推46、47英寸的产品,而等离子会专注于50英寸的产品,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二、三级市场
平板发展迅速
在经历过一级市场的快速发展之后,随着价格的下降和人们对平板电视认知率的提高,2007年,二、三级市场的平板需求也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陆刃波表示,2007年,二、三级市场的平板消费需求将成倍增长,比重将由现在的15%上升到30%,并与大城市在平板电视尺寸、规格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级城市消费需求已经向40英寸以上或者更大屏幕的彩电方向发展,但二、三级城市仍将以37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为主,比重约占80%。
该研究员还指出,占领二、三级市场是占领未来平板市场的关键,32英寸液晶电视在未来两年里还会有一定的市场,这为国内品牌产能规模释放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品牌、外观、音效
左右消费者购买
现阶段,国内平板市场已经进入品质竞争阶段,画质成为消费者购买最为关注的因素,其次是价格。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在对城市消费者调查当中发现,消费者一般很难分辨不同彩电产品的画质差异,通过卖场产品对比,基本能感受到画质差异的消费者只有18%。同时,由于各类彩电之间的贴身价格战,让消费者很难知道同类品牌、同样尺寸之间的价格差异。调查显示,目前认为同类品牌相同尺寸产品价格差距较小的消费者占68%。而且国内品牌与外资品牌的价格差异也在大幅缩小,更加强了消费者的这种感知。
调查发现,如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外观,三是音响效果。对此,陆刃波指出,消费者在感知平板电视产品趋于同质同价的情况下,企业面对的突破方向就在于产品功能创新、外观差异设计和增强音效方面,通过差异化营销加深消费者的品牌印象。
·专家观点一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认为——
平板售后有十大遗憾
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了解到,近年来,消费者对平板电视、数码产品的投诉量呈上升趋势,投诉后的和解成功率和调节成功率呈下降趋势,批量质量事故呈上升趋势,团体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的投诉呈上升趋势。
在总结了近年来消费者对平板电视的投诉情况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指出,目前平板电视和数码产品的售后存在十大遗憾。
一、消费者对平板电视和数码产品的质量要求过高,导致纠纷发生。因为这类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售价高,更新换代快,价格下跌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一般都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产品质量,一旦发生问题,哪怕较小的问题,也会引发投诉,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感到自己的产品如同“鸡肋”,希望发现一些问题能够按原价退货。
二、缺少国家“三包”规定。经营者往往自行规定“三包”期限,对此,消费者反映强烈。
三、产品可靠性差。一些产品刚刚过了“三包”期就发生问题,消费者怀疑少数企业有意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设计产品的寿命。
四、维修费用高。动辄数千元、上万元的维修费令消费者负担沉重,其实一些零部件是可以进行维修的,比如液晶屏,换一个屏上万元,修一个屏只相当于换一个屏价格的20%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感到经营者故意让消费者选择贵的方式。
五、产品的设计寿命向短的方向发展。
六、信息误导多。有些经营者有意不告知或者不清晰告知消费者相关的信息。
七、标准不统一。比如对液晶屏的质量判断标准,有人说全屏有3个以上的坏点即是次品或者是二等品、三等品;也有人说把这一个屏分成九等份,每一个等份上坏点不超过3个即为合格产品;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只数电视画面居中的那一块,看其中的坏点是多是少。这些不同标准衡量出来的质量是不统一的,质量的差别甚至相当大。
八、通用件少,涉嫌不节能。每一个企业都以知识产权为由各自成体系地设计自己的零部件,甚至包括螺丝钉都不通用,这样的设计名义上是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是涉嫌资源浪费,让消费者多花钱。现在在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家电“孤儿”,家电“孤儿”无论谁接手处理都是一个难题,如果通用件多一点的话,解决问题可能就会相对轻松一些。
九、环保措施少,涉嫌不环保。有的企业没有能力推出环保措施,还有一些企业在别的国家推出环保措施,在中国却不推出环保措施。所有的经营者都应当用一个标准去对待消费者,而不应当使用双重标准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
十、有线连接费用高,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
·专家观点二
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明认为——
平板售后有四大优势
针对目前人们对平板电视售后服务的各种非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平板电视的售后服务水平正在不断发展。
周明告诉记者,关于彩电的投诉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非常高的,当时彩电维修难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到了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时候,投诉逐渐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在平板电视大量占有市场之后,这个趋势又有所回升,投诉量开始增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彩电的售后服务是经历了一个从维修难到发展有序的过程。根据中国电子商会掌握的情况,平板电视的售后服务状况还是好的,而且客观地讲,我国的平板企业在售后服务上有着四大优势。
第一,平板售后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所有平板企业在全国均建有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其维修网点基本上可以满足售后服务的需要,也就是说,做到了产品卖到哪儿售后服务网点就铺到哪儿。另外像上门安装、上门服务也做得比较到位,对此,消费者是比较认同的。
第二,受理投诉反应比较快。平板企业都十分重视消费者的报修和投诉,一般都有报修电话和投诉平台,而且能对消费者的报修和投诉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解决消费者提出的问题,消费者对维修拖延、延误等不满意的投诉比例比较低。
第三,维修水平相对较高。消费者报修后一次解决率比较高,一次维修不能解决的也都提供了备用机,确保了其收视需求。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生产企业技术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使广大维修人员很快掌握了新机型的维修要点,能够有的放矢地在维修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消费者报修的许多问题不是真正的故障,而是使用问题,只要维修人员稍加解释或者现场指导操作,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所以尽管售后服务量比较大,但是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第四,生产企业相对比较固定,包修期内售后服务可以肯定。目前,彩电企业经过几轮洗牌之后,剩下的都是业内的佼佼者了。这些企业对包修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所以工作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
鉴于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明表示,目前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相比,平板电视在包修期内的售后服务水平基本上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