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张海涛副局长在CCBN2006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来源:依马狮 更新日期:2006-03-23 作者:佚名

    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CCBN就要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对CCBN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前来参加展览会的国内外厂商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CCBN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三届,展出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厂商越来越多,办展水平越来越高,对外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广电行业的一个盛会,为国内外生产厂商、媒体运营商和业内人士提供了展示新成果、研讨新技术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与国际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科技创新,没有民族工业和设备产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广播电视的持续繁荣。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参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国内外厂商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更多的厂商、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技术汇集到广播电视行业中来,为我国广播电视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张海涛副局长作CCBN2006主题报告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产业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国广电系统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时间大幅度增加,安全播出和传输覆盖明显加强,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明显加快,广播电视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十一五”广播电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我国“十一五”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全国广电系统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十一五”广播电视的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王太华同志代表总局党组对我国广播影视“十一五”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全面的部署。“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科技和事业发展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强力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是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强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四是按照“两手抓”的要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强力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

    “三农”问题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广播电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广播电视是我们党和政府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工具,其首要任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广播电视是目前我国最普及、最经济的信息工具,是广大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推进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广播电视是我国农民群众最主要、最简便的娱乐休闲工具,是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农村道德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还不适应,特别是与城市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是还存在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大约有6000万农牧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二是已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起点较低、入户率较低、节目套数少、没有经费保障、难以长期通;三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滑坡严重。总局去年对河南、江西、贵州等省区的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农村的无线覆盖率只有30%左右。由于重城市、轻农村,重有线、轻无线,而且内部结构和政策不尽合理,市地县无线覆盖负担过重、财力不足,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呈下滑的势头。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十一五”广播电视工作的重中之重。1月17日,中央领导在广播电视村村通现场会上明确要求,把村村通工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超强的力度,用超常的措施,强力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先行一步。2月23日至24日,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贵州联合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动员启动新一轮村村通工作。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有新的要求。中央领导明确提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农村千家万户的政治工程,是最现实、最有效地把文化活动室办到农民家中的文化工程,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也是全国广电系统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站在服务“三农”的高度,站在“一号工程”的高度,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抓住农村这个重点不放,举全系统之力,完成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各项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有新的目标。那就是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16个字。巩固成果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已建的村村通工程,防止出现“返盲”。同时要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现有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遏制无线覆盖滑坡,提高无线覆盖水平,解决农村80%以上的人口能够免费接收多套无线节目问题,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二是扩大范围,就是要扫除“盲区”,“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所有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解决大约42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三是提高质量,就是要利用有线电视、卫星共用天线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增加节目套数,不断提高传输质量,使农民群众能够收看到8套以上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省和当地节目)。四是改进服务,就是要推动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通。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有新的重点。一是无线覆盖盲区。要重点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使当地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地方共8套以上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对于20户以下分散户通广播电视问题,“十二五”期间再考虑解决。二是已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地区。即已建村村通工程的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要重点巩固成果,提高质量,不断增加节目套数,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长期通。三是无线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去年,我国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数为4680万户,仅占农村2.5亿用户数的18.9%,无线仍是广大农村接收广播电视的主要方式。要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更新设备,加强维护,充分发挥现有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使广大农村地区用收音机、电视机能够直接接收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这是我国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投资省、见效快、又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广电系统正按照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联合通知要求,进行全面普查,摸清“盲村”的数量、“返盲”的情况和无线发射台转播台的情况,按照“技术先进、保证长效”的原则,认真编制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验收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工程,调研起草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为全面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打好基础、开好头。

    二、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在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已成为提高各国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焦点。我国目前已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切实把科学技术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手段,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广播电视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特别是依靠数字、网络等技术,来巩固广播电视主渠道、主阵地地位,谋取广播电视的跨越式发展,开辟和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数字化是广播电视升级换代的基础,是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我国广电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任务。当前,世界数字化浩浩荡荡,从互联网到通信行业、到媒体行业,数字化成为发展的潮流和发展的趋势,“数字地球”正在呈现。数字、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它改变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消费的方式,使信息传播在从单向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形态、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从自成体系向开放体系、从不对称传播向互动交流方向转变。广播电视与通信、互联网等行业正处在大融合、大汇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的行业界限正在模糊,新兴的产业群不断出现。世界各国都加大了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快了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广播电视数字化已从政府推动进入了推广普及新业务的新阶段。数字化为广播电视赢得技术浪潮的相对优势,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节目频道容量大大增加,频道资源大大节省。二是图像质量大大提高,视听效果大大改善。三是接收更加方便,可通过电子节目指南,方便地查询节目、预定节目、选择节目,收藏自己喜爱的节目频道。四是业务功能和服务领域大大扩展,不仅可以看电视、听广播,还可以接收电子政务、新闻资讯、生活信息、视频点播、电子商务等海量的信息服务。数字化已不仅仅是行业层面、技术层面的事情,而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大事。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国家信息化的内在要求,是发挥广电节目优势、网络优势和用户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国广电系统肩负的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近年来,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青岛、杭州、深圳、佛山、大连、太原、绵阳、南阳、重庆、天津、南宁、梧州等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广西、山西、广东、云南、湖南等省份正在推进全省范围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同行,落后于国内相关行业,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模拟技术体制已成为制约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障碍。数字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广播电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国广电系统的第二次艰苦创业。主要任务有:

    (一)加快推进广电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经过几代广电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建成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并用,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并举的广播电视网络。截至去年底,全国有广播电台、电视台2548座,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分别为2416套、1279套,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6万座,微波线路10万公里,卫星收转站120万座,有线电视用户1.26亿户,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5亿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48%和95.81%。这么庞大的广播电视网络,如何以较低成本、较短时间、最安全的方式实现由模拟向数字的平稳过渡,是摆在我们广电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和最为紧迫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推进采、制、播、存、用一体化,再造技术新体系、工艺新流程、管理新方式,构建高质高效、开放集成、资源共享、版权保护的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和集成分发交换平台,构建适应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的节目制作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节目生产能力,发挥节目内容优势,不断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多种格式对节目内容的海量需求。

    二是要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整体转换,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网络升级改造,加强新业务开发,拓展服务领域,以数字化推动网络整合,使有线电视网络逐步实现双向交互、全功能和规模化,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竞争实力,促进“三网融合”。

    三是要积极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制定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和推进方案,建立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开办移动和高清电视节目。积极推进声音广播数字化,推动多种应用,开展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调幅广播试验和试点工作。

    四是要积极研究卫星直播及卫星移动多媒体关键技术,建立卫星直播系统和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培育市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能力。

    (二)积极探索广电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需要新模式,新模式需要新理念。要树立数字化带来的开放、融合、竞争、合作的理念,积极探索以人为本、集约兼容、安全平稳、先进实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一是要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模式。要尊重用户的自愿选择权,保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同时大力开发广播电视的增值业务,由用户自由选择、自愿订购。要始终坚持用户至上、服务至上的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作为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新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社会各界共享的新的信息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共用的新的服务窗口,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占领网络阵地;同时积极开展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业务的运行试点,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技术路线、盈利方式和发展模式。

    (三)加快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先进性、实用性统一的广电数字化标准。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涵盖节目采编、制作、播出、传输等各环节的数字技术标准体系,初步扭转了标准滞后的被动局面。随着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地群众需求迫切,一些地方正在进行试验试点工作。为了防止一哄而上、再走先发展、后规范的老路,急需制定全国统一的,具有先进性、自主性、实用性的技术标准。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认真组织测试,抓紧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另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积极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数字广播、IP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直播、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技术标准,统筹规范各种技术手段,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对标准、格式、接口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要增强标准意识,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总局将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积极发挥引导、规范、监督、服务的作用。

    (四)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中科大洋公司和福建电视台联合开发的非线性电视新闻综合网络系统、总局监测中心开发运行的广播电视监测网络系统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利用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界的科技力量,推广普及广播电视技术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围绕数字电视、IP电视、卫星直播、数字声音广播、数字内容资源管理和版权保护、多媒体信息终端等重大课题,重点开展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开展原始创新,努力掌握对我国广播电视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提高广电行业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广电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对广播电视的保障、支撑、推动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的跨越式发展。

    三、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强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央的政令畅通、社会的团结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五”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安全播出的监测调度体系,初步实现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但是广播电视播出传输仍存在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

    一是广播电视网络规模大、战线长、环节多,确保自身安全运行任务艰巨。二是广播电视正处在由模拟向数字转换过程中,数字与模拟技术并行,对广电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安全播出的难度更大。三是境内外敌对分子攻击破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的事件不断发生,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为此,中央领导明确要求我们要围绕安全播出,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加强防范,及时应对,确保安全传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隐患。“十一五”期间主要有以下任务:

    (一)抓紧实施安全播出工程。要提高卫星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星网结合、互为备份的多元化传输覆盖体系,完善地面上行、接收相关配套设施和监测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安全播出的隐患,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

    (二)建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中央统一调度指挥、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系统,各省建立本辖区内省、市、县三级贯通的调度指挥组织机构。完善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建设,实现中央与省级、省级与地市级之间监测网络互联、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完善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和应急协调预案,建立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三)加强安全保障的科技攻关。要紧紧依靠技术进步,加强安全播出的科技攻关,掌握安全播出、安全防范的主动权,确保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四、按照“两手抓”的要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去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十一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工作部署作了全面详尽的规定,明确提出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两手抓”的要求,大力推进事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主要任务有:

    (一)转换运行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大力推进电台、电视台等事业单位的发展。电台、电视台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龙头单位,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政府主导。电台、电视台等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在于转换内部运行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改进完善公共服务。具体任务有:一是推进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内部活力。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全面推行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加强经济核算,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二是挖掘内部潜力,盘活现有资源,扩大服务领域。要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先进技术,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效率,挖掘潜力,盘活现有节目资源,继续推进节目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精品化改革,不断扩大收听收视份额,稳步提升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创新体制机制,开拓增量空间,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和网络产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影视剧等节目制作和传输网络领域的企业化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和网络产业。要加强影视剧和动画制作基地建设,加强传输网络的更新改造,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利用社会各界的资金和力量,推动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塑造培育市场主体,推进节目制作、传输网络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全国范围形成若干个以节目为龙头、以网络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知名文化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有效提升我国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和网络产业的竞争实力。

    (三)健全法律体系,科学规范管理,为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快广播电视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使我们党的方针政策逐步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广播电视法律体系,为广播电视发展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规则,明确准入条件,建立退出机制,严格行政执法,加强日常监管,强化公共服务,为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志们,当前中国广播电视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产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全国广电系统和各位同仁的通力合作。让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以旺盛的工作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共同推进中国广播电视全面协调发展,共创中国广播电视的新辉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预祝CCBN展览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