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相关领域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城市同时也是新兴创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环境,其中典型的包括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
(1)物联网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当今ICT发展热点,其重点在于强调物联,并不强调上层的智慧,为实现智慧,物联是必备的基础,但物联并不等于智慧应用。
(2)云计算强调云布局的计算方式,在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层都有云的实现方式,云的价值在于资源的节约与部署的快捷。由于这种有效的投资节约性与部署便捷性,使应用充分利用高级计算能力成为可能。同样计算能力并不意味着智慧,但充分的计算能力无疑是确保智慧的基础,由于云的聚合模式,使得云支撑智慧应用实施效率更高。
(3)数字城市强调城市信息的数字化,是一个虚拟的赛博空间,主要包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城市三维展示系统。智慧城市强调各种城市感知手段、高性能计算平台、高速传输网络和数字城市的集成创新,是一个赛博-物理网,是在已有“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用服务,实现城市的“智慧”状态。
(4)智慧地球于2008年首次被提出,其核心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医院、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和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互联形成“物联网”,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使得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智慧的地球”。“智慧地球”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鉴于当今国际现实,在可预见的将来,“智慧城市”是当前各国更加可行的发展选择。“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理念的延伸,以城市为主体进行“智慧化”实践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为城市是现行行政区划构成中的重要单元。
2.产业链与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的产业构成包括:(1)网络、计算、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2)感知、采集、终端等设备及其软件;(3)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系统软件;(4)数据处理、共性支撑服务与应用服务等软件;(5)行业智慧应用平台与系统;(6)系统集成等。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有可能推动城市范围内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深刻变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催生出一批新兴的产业,同时也将促进现有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培育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产业,同时加快光通信、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城市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这些产业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对制造业而言,通过智慧手段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如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明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对农业而言,智慧农业通过精准农业的引入,由信息技术支持可以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对现代服务业而言,可以利用智慧手段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拓宽行业服务内容、提升集聚水平和强化辐射能力。例如,通过建立和利用一体化的物流平台来整合物流资源和提高物流效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提升现代商贸业的发展等。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就是通过打造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信息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慧产业发展,以智慧产业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