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厦华:最早完成产业链衔接
国内彩电企业在平板市场上面临的困境的根源在于产业链控制能力不足。上半年面对洋品牌咄咄逼人的价格攻势,表面上国内企业失利的原因是之前产品价格的快速下滑过早的消耗了利润空间,面对价格战无力还击;但是背后深层的不止这些。
国际平板巨头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上下游通吃的优势。无论是三星、LG、飞利浦、还是日系的索尼、夏普、松下等等,他们在平板电视制造企业的身份之外还具有上游面板供应商或者投资商的角色。对于平板产品包括处理芯片、屏幕、驱动IC、背光模组等在内的上游资源占据终端产品成本的60-90%。国内厂家最最终产品集成上的成本控制能力显然无法与掌握有上游资源的洋品牌相提并论。
同时,以上游资源供应商的身份出现的洋品牌,还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杠杆调控国际市场上游资源的价格。上半年32/37英寸液晶屏幕价格上涨的一个原因就是洋品牌大量采购台湾屏幕,造成价格上扬。但是在洋品牌和国内品牌争夺台湾屏幕资源的同时,洋品牌自身却出售屏幕给国内企业。正是通过对产业链、上游资源的控制,洋品牌最终在上半年的价格战中受益受益菲浅,平板产品市场占有率首度超过50%。如何突破平板的产业链瓶颈是国内彩电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在这一点上厦华再次走在国内兄弟企业的前面。
05年底,以受让32.64%的股权的方式,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厂商之一的中华映管正式入主厦华。并承诺在未来厦华的发展中给予屏幕采购的优先供应和价格支持。依据厦华与华映签订的《关联交易协议》将优先提供厦华生产所需的LCD面板,并根据生产需要至少保证其40%的需求,特别是在每年8月至次年1月旺季货源紧张时,华映视讯必须确保公司所需。同时 华映承诺,其供应给厦华的面板价格,不高于同一时期(同一月份)市场平均价格,在厦门保税区内设立保税仓库,存放足够保障公司30天生产所需的LCD面板数量。此外,华映还将投资2亿美元在厦门建立年产500万片的TFT-LCD液晶显示模组厂。该工厂与厦华建设中的千万台平板基地相隔只有一座矮墙。
业界分析指出,厦华和华映的联姻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一方面厦华解决了上游资源的难题,为实现千万台产能,世界前五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华映获得具有百亿价值的厦华品牌和20几年彩电技术、市场的积累,具有更稳固的屏幕资源消耗途径,降低经营风险并可望获得终端市场的部分利润。
在今年上半年以32/37英寸液晶电视屏幕为主的,小尺寸面板的涨价和缺货风波中,相比其它企业吃紧的面板供应,厦华依然能够稳定的获得面板资源,顺利生产,厦华和华映的协同效应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