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大话高清-评我国高清电视的发展现状

来源:家庭影院网 更新日期:2006-11-13 作者:程一中

高清电视究竟进展如何?

    高清电视沸沸扬扬已经炒作了很长时间,最起劲的是电视机制造商。可是实际上中国的这是广大《家庭影院技术》杂志读者和众多影视爱好者热切关心的话题。有关高清的技术理论文章比比皆是,但是,普遍认为“说得多、做得少,虚的多、实的少”。这的确是比喻我国高清电视进展的真实写照。是否如此?我想借此谈一些现实问题,当然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但是都是存在于我国业界的真实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的电视业已经脱离国家事业单位的轨道,而制度化地转型为自给自足和上交税款的企业。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在享受经济改革带来的口袋丰满而津津乐道时,不应该忘记过去免费的电视午餐已经没有了。为了减去电视台事业单位这个沉重的负担,国家已经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多消费者却一直对国家早已对电视台断奶的措施不甚了解。到了最近广播电视数字化平移中,这个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数字电视要收费了,模拟电视要大大收缩。例如深圳只剩下6个频道的节目是免费的模拟电视,其它入网的频道都要交费。境外的节目收费更加高些。这些节目尽管是数字电视,但是仍然是标清的单声道节目。除了信号稳定度和视频清晰度有所改善,电视声音质量与模拟电视没有差别。网内的电视节目已经多达90多个,但是节目质量大同小异。基于电视台的转型,高清电视的前期投入更大,因此成本回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中国高清电视广播采取付费运营模式是理当所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

    据了解,国家广电总局目前只正式批准了3个可以运营的付费高清电视频道,它们是中央电视台《高清影视》频道、上海文广集团《新视觉》频道和华诚数字影业公司《高清电影》频道。这三个高清频道均采取卫星覆盖、有线落地的方式进行传输。据报道说,全国至少10个以上的有线电视网络已传输1至3套高清电视节目。而且自行推断的高清电视信号通过有线网的渗透用户量理论上至少达到500万户。当然,这是理论上,千万不要认为已经有500万人在家里可以收看高清电视了。我们业内喜欢把这种推断作为发布资料的做法称为“做概念”,因为把这叫做“概念炒作”有点太刺激。

    我们先不说网里面怎么传输高清节目,单说老百姓要能够看到高清电视的基本条件如何?它们应该首先是本地广电网已经携带高清电视信号;其次,用户已购买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16:9高清显示器;第三,向广电网络运营商购买了适当的高清机顶盒;第四,选择频道并支付收视费;最后,获得频道及广电网络运营商授权。中央电视台《高清影视》频道是由中央电视台所属中数传媒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它的实行方案是,以高清电视终端显示器认证方式与厂家签订市场销售推广协议并收取认证费,同时用户需缴纳120元的月收视费。上海文广集团的《新视觉》和华诚数字影视公司的《高清电影》频道采取另一种方案,它们的推荐每户收视月费分别是80元和100元。当然这个价格离开回收成本相距甚远,只是作为市场培育和推广的手段。据某些媒体报道,目前已发出高清频道授权卡近30万张,但这个数字不等于有30万用户能够收看。从这些所谓已经运作的高清电视广播来看,在高清频道作为商业播出至今8个多月的时间发现的问题有:高清频道的市场宣传和推进力度弱、观众认知度低以及节目内容不丰富等,造成用户发展不理想。照这样的速度来看,这三家节目运营商要实现盈利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路上充满各种艰难险阻。一些媒体或所谓专家,根据理论或假设,把目标当作现实,对老百姓、广大消费者造成严重的误导。

    如上所说,高清用户发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频道节目源不足,缺乏精彩内容,重播率高(炒冷饭);收费高于民众消费水平,所谓中等收入家庭也不一定能承受;群众对高清频道认知度极低,误传太多;高清概念被电视机和设备厂家长期透支,所谓“高清”电视机比比皆是;除了一些发烧友和专业人士,最终用户并没有真正的高清视听体验。也有人抱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没有对广播商的扶植政策。其实就是向国家伸手要钱,把风险转嫁到纳税人头上。有些人认为运营商市场营销力度不够,眼看着往里扔钱,总不能再白贴钱去搞宣传。还有人认为高清初期应该不收钱,等市场成熟了再收钱。我看这是又一个笑话,因为老百姓可以掌握的权力就是看或者不看高清电视,也就是说交或者不交月费。如果说正式运行时又开始高收费的话,老百姓可以不看,也就是不再交费。当然,运营商认为如果先不收月收视费,可是机顶盒和高清电视得用户自己投资,如果你因为不收月费而购买了这两件高价产品的话,当上了免费的套,再解套可就要想想已经作的高清设备投资怎么办。于是,用户为了对得住这两件高价商品的投资,就会继续掏银子交月费。这就是运营商的美好理想,我不知道我们的读者是如何想的。

    有的报道称,中国目前的高清节目年生产能力在1600小时左右(我没有查到这数字是指什么内容的节目,我怀疑仅是电视剧),而每个商业播出高清频道1年的更新播出量至少要2000个小时。可见目前国内高清内容生产能力远远还不能有效支撑商业播出频道的运营,还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节目源。那么在钱还不知道怎么从用户口袋里掏出的时候,为了买高清节目又要投入高额资金。据说上海《新视界》向美国NBA购入大量高清篮球比赛节目,并享有中国大陆的高清播出版权。当然,对于喜欢看篮球的观众来说是过瘾了,可是对于真正想通过高清来发一把烧的读者来说,我相信听到这个消息后企望变成了失望。目前,整个高清产业链就是出于这种畸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高清电视剧和数字电影仍然受到标清节目的竞争和挑战。对观众来说,数字化平移后,近百个电视频道的选择已经使得观众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往往最后就是把电视机关掉。高清频道需要更具有心灵震撼力和亲自临场感的高质量声音的节目内容,这样才能与标清电视有明确的区别,才能抢到观众。

   对于我国的高清运营,从电视台方面来说,首先要抓产品质量。也就是不仅仅片面追求画面清晰度,而是要抓节目艺术质量,尤其要重点注意对环绕声的正确运用。让内容与形式在高清起步阶段得以本质的提高和重视,彻底清除几十年来在我国武断地把电视声音定义为“伴音”的错误思想。因为环绕声是人类生存空间的自然声音状态,不是人为的造作和虚构。一些所谓高清专家武断地从电影环绕声来说什么环绕声不适于新闻、不适于记录片等等。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听到新闻现场的声音,也没有跟随拍摄记录片去到现场,听听那里的实际声音。我知道我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广播公司联合摄制的《新丝绸之路》,日方整个采用自制的便携式5.1声道环绕声话筒伞,跟随摄像师现场录制环绕声,或者自己实录一些环境声,以供记录片合成时使用。《新丝绸之路》的高清环绕声版本我亲耳聆听过,其效果大大胜过单声道记录片,对整个片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有些地区的高清发展就受到这些“专家”的错误思想指导,使得该地区的高清电视画面很清晰,声音可是马马虎虎。而且不但不鼓励录音师努力掌握环绕声录音技术,反而鼓吹使用假5.1,也就是声道扩展分配技术,把少声道的声音分配到多个声道去,造成所谓虚拟环绕声效果。这个地区不是经济实力不足,而是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蛙见现象太严重。所以读者在看或听一些“专家”的论述时,千万要自己把握自己的认知,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高清何时才能在中国普及

    现在的实际情况需要网络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与节目供应商紧密合作,实现利益均衡分配。可是利益增长点在哪里都不清楚,就已经开始打起各自的小九九。有的单位把眼光投入到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如果这些小区的业主经济收入比较优越,那么他们就可能是更换电视机的主要潜在群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刺激我国电视界重视高清电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早启动的深圳高清之所以后来不如青岛,除了一系列非技术原因之外,深圳不是奥运的合作城市是重要原因之一。青岛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水上运动合作城市,这个运动项目的全球转播由奥运BOB规定为高清,所以该城市高清电视发展比较快,同时该城提出的数字化平移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据说是以光纤入户为技术基础。尽管论现行数量不如深圳数字电视入户率高,但是更有后劲。我想只有这样的高起点才能把广播电视传输网做成多功能的网络而进入千家万户,如果继续使用现行的HFC混合网络,无法提高网中数据传输率,对于强化高数据率传输造成制约。例如,正在试播中的电视点播节目,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加强交互功能,而不是维持在准点播的框框里。当我们集中在网络传输高清的同时,先进国 家并没有放弃使用地面广播方式来传播本地高清电视信号,而收视效果和经济效益都不错。我国广电总局也在考虑这些手段来启动高清电视广播。可是,我国的电视台,除了中央电视台,其它基本都是地方性的。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电视台经营效益也各不相同,是否都能够按总局的想法来办也是个现实问题。靠行政命令是无法推动高清的,就像数字化平移那样,全国的进度是有天壤之别的。

    尽管对高清有种种议论和争论,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标清和高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这是无人反对的共识。也就是说,从节目制作到用户终端,两种格式的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时代,人为地偏废或偏袒一方是没有任何好处,也行不通的。

    读者也许会提出哪一年高清才能在中国普及?反正我亲耳听到某电视台从事高清的人员说“高清环绕声?猴年马月吧!”所以对待高清是很不认真的。让我们分析一下现实情况,据有关广电部门研究高清课题的结果是,高清的普及,首先就是高清电视的目标收视人群将主要锁定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可是“中等收入”是否就是“中产阶级”?我看了很多资料,都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形成中产阶级的可能,所谓阶级是一种人群的政治划分,而不是收入。所以还是说中等收入比较合适。那么中等收入应该以什么数字为标准?谈论收入的专家和媒体很多,但是都建立在抽象臆测的基础上。例如,年薪多少才算中等收入?这样收入的家庭能以什么数字的资金来供养高清电视的消费享受?如果说连高清的经济基础人群的定义都确定不下来,那么又如何来推动企图获得更大利益的高清运动呢?另外一个文字游戏就是“普及”二字。是80%以上才算普及,还是10%以上就可以算为普及?按我们一般理解就是大多数人接受才算普及,那意味着至少超过百分之五十。可是,依据专家的讨论,认为在IT、电信行业中,只要有10%的人采用就算普及了。所以将此结论移植到高清业务,就是说在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用户有10%就可以宣布我国已经普及高清了。真让人啼笑皆非。这些“专家”不去做点实事去真正推动高清事业,而是成天在那里研究什么是“中等收入”,以及建立在已经确定“中等收入”基础上的百分比定义出来的“普及”。我不明白的是,我国随着国力的加强,人民最低收入界线在不断提高,例如一个指标就是最低工资数。那么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中的数字的一个固定比率来宣布普及与否,未免太虚了吧。如果读者把对高清的期望建立在这个“普及”上的话,那么可能真是猴年马月了。

    我们读者会关心国内已经上马高清的电视台或者广电集团都做了什么高清节目来迎战高清时代来临?我没有很全面的资料,但是可以举一些现实的例子。以对上海的报道为例,上海文广集团的高清频道“新视觉”,因为其母单位文广集团本身就是国内大型节目供应商,因此基本上供应频道的大部分的节目播出是自产自销的,当然也有部分是属于交换或外购的国际节目。文广集团自产节目类型主要是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以及一些作为抢救文化遗产而摄制的文艺类节目。电视剧作品有《白求恩》、《飞花如蝶》、《错爱一生》等,纪录片有《黄道婆》、《大师》系列、《罪犯自述》系列、《生死罗布泊》、《唐山大地震》等。这些片子在高清播放时有何优势?同时由于对于纪录片、新闻片不赞成使用环绕声,而高清电视剧的内容又没有加以环绕声强化氛围感的意识,那么看高清又有何等样的体验和享受?据我了解,山东电视台著名录音师杨青青和北京电影学院甄钊副教授合作,在制作记录片《走进邓小平》时,大量采用环绕声技术来处理原始素材中的声音资料,或者给有关镜头录制环绕声声轨。例如,邓小平在检阅车上行进在天安门广场作三军检阅时,原始影片素材录音是单声道的。但是,通过技术和艺术加工处理成5.1声道的真正环绕声,这样使得观众有极其深刻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对邓小平的光辉形象和我军的军威有了新的理解。这片子的声音处理,在一次高层次国际交流中,博得国外权威录音大师的好评。至今在掌握高清方向的人群中,仍然有人狭窄地认为环绕声就是玩噱头,玩震撼。这完全是对人类听觉的歪曲,人类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环绕声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只要有声音的地方,都是环绕声的。把节目限制为某些可以做环绕声,某些不可以,这是极其荒唐的决定和决策。有这种思想的所谓专家,从来没有从事过电视节目的实际制作,他们根本不知道,就算在单声道年代,许多记录片的声音也是后期制作的,而不是统统现场录音。到了环绕声高清时代,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现场环绕声氛围的录制,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的5.1素材提供给需要镜头的使用,这样使得整部片子在声音感觉方面与画面一起流畅地流动,给观众一个深切的感受,起到记录片的心灵震撼作用。

     关于高清电视在专业制作队伍中推广的难点,个人认为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是节目制作人员的观念,主要是领导层的。因为推高清电视并不是简单地推一项技术,实际上推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制作人员、技术人员等业界人士原有工作习惯的挑战,同时由于工作强度和难度在一定层面上增强,也是对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更新的挑战。同样拍摄同一题材的节目,采用高清设备后将对人员技能和强度要求增加,对个人来说就会考虑到待遇是否有改善,对剧组来说摄制经费是否有提高,对单位来说需要考虑新增哪些设备,配备哪些人力,制订哪些发展战略规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统筹考虑好,内部推广就会相当艰难。不过,根据实际情况,因为绝大多数电视台在制作高清的同时也出了标清版本,所以,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矛盾。有的单位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借着上高清的机会,不但进行设备更新,也进行配套的人才选拔和进行节目质量提高等等。这些对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利的推动作用。对于本单位来说,高清节目是作储备为主,标清节目仍然供应给日常播出。由于高清节目在大多数城市仍然没有拨入的可能,所以有远见的电视台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力培育高清的人才,包括艺术和技术、画面和声音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实践、交流等。一旦条件成熟,高清节目的储备量没有问题,而一支高素质的高清专业队伍也已经可以轻松地投入各种高清节目的制作中。已经用不着担心录音师制作环绕声的水平和经验,也用不着考虑摄像师拍摄高清画面的能力,更不用多虑高清节目的整个后期制作过程。我想,这是我国不少已经上马高清的电视台的主流想法。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