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电视的片源,只是现实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无奈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走入复杂的采购陷阱中,分辨率问题是最明显的一环。
2006年6月《第一财经日报》借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白皮书》揭露当时卖场中42英寸等离子无一高清的现状,将矛盾推上顶峰。《白皮书》认为,当时市面上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分辨率主要为1024×1024、1024×768或者852×480,均不符合国家标准,所以不能被称为高清产品。与此类似的问题还严重地发生在CRT电视机身上,虽然这一类型最高端产品的画面效果至今都受到发烧友的热捧,但主流产品分辨率的标注多半为1024×768,实际测试很多也只能上到640×480而已。如果深究物理分辨率,很多号称兼容1080P的等离子也禁不住考验,以松下42PA60C为例,物理分辨率只有852×480,不符合高清要求。
所谓兼容,是指42PA60C可以接收1920×1080i的信号,并通过软件算法处理成1920×1080P的格式,只是无法显示而已,消费者最终看到的还是852×480。这种文字游戏曾经猖獗一时。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那么销售口中喷薄而出的技术词汇更让人如坠云雾, 倘若你试图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 多半会被各种说法淹没: 购买高清电视会不得不接触到720P、1080i和1080P三种名词, 首先让人不解的就是i 与P的意义。平板电视的隔行与逐行有意义吗?
这是大部分深究细节的消费者心中最原始的疑问。事实上, i 与P 只是上世纪9 0 年代美国高清标准制定初时的遗留问题,当时CRT电视机还方兴未艾。但平板电视时代,i与P并无区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高清摄像机依然保留了逐行与隔行两种拍摄模式。关于前者,世界范围内甚至统一了场频, 采用了1080/24P的标准,甚至成为了数字电影摄像机的标准,比如著名的《星战前传》用1080/24P摄像机拍摄。而很多高清电视剧,如《大宅门》也是用1080/24P拍摄的。混乱的卖场称谓方式,让人如丈二和尚般摸不到头脑。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显示器标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液晶背投电视、CRT背投电视等要想被认定为高清数字电视,至少必须满足清晰度达到720线以上;CRT数字电视要想被认定为高清电视,清晰度必须达到620线以上。
因此目前市场里常见的物理分辨率1366×768,1280×720甚至1024×768都可以算作720P。对于高清节目,720P、1080i和1080P是分辨率与隔/逐行扫描的不同,对于平板电视,只是分辨率的不同,无论液晶还是等离子,全部是以逐行方式显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