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ai+教育,最好的场景,莫谈原罪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9-09-12 作者:萧萧

    9月新学年开学,旷视科技的销售又进一步,但是却并不怎么开心:包括中国药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用旷视科技的人工智能摄像头产品进行了“课堂纪律”管理。而这项AI技术创新被很多舆论套上了“侵犯隐私”、“监控自由”、“打击个性”等“科技恐怖主义”的标签。

    目前,AI+教育的产业创新正在高速发展。旷视科技突如其来的舆论“侵袭”,让这家公司,以及整个产业“顿感”无奈。

ai+教育,最好的场景,莫谈原罪

    以至于,旷视科技急忙摘清自己:“​​近日网络上出现的一幅课堂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旷视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这一声明被认为是“伦理”甩包袱——卖刀的不需要为杀人的负责。但是,这种批评却没有“深入”AI教育的实质,尤其是没有深入,教育这个特殊行业的“特殊需求”之中。

    如何定义隐私,不能让无良炒作者说了算

    学生课堂的动态:迟到、早退、犯困瞌睡、发呆、认真听讲、举手发言、交头接耳、小动作……这些到底是不是隐私,是不是需要保密。即便需要保密他的保密范围又应该是什么?

    笔者认为,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有责任和权利了解所谓的学生课堂隐私,以至于有责任和权利了解学生课堂之外,有关学习、成长、心理发育等方面的所谓“隐私”。长期以来,由于大班额、教师精力、技术手段的限制,“深刻了解”一个学生、“持续跟踪”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智慧教育恰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校园状态,本是处于“公共空间”,并没有处于“保密”状态。即便没有旷视科技等的AI产品,教师、同学、家长,还是能够通过传统方式,或多或少的了解这些状态信息。即智慧教育并没有超越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学各方对学生信息掌握的个例尺度和信息传播空间。

    第三,学生多数是未成年人、学生必然处于教育机构管理之下。这一框架下,已经意味着学生必须让渡一定的自我权利和自由。这就像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因为车内不当行为被抓拍,而说智慧交通系统侵犯隐私。不能因为警察抓到小偷偷东西,而说警察的跟踪、盯守侵犯隐私——真正的隐私侵犯是“数据滥用”、“信息超权利传播”。但是,不能因为惧怕后者,就掐死课堂智慧教育采集信息、应用信息,详细认知学生、了解学生的“技术进步”和权利。

    “隐私是一个敏感话题、学生,作为孩子,他们的隐私更为敏感!一些媒体恰是利用质疑心理,为了博眼球,不遗余力的炒作了智慧教育,炒作了旷视科技的课堂AI+!”行业专家指出,这是AI技术必须跨越的伦理和规则门槛,但是更是“自由泛化”的媒体时代,一些媒体人的无知和耻辱。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新边界,拒绝不是办法

    《春冰室野乘》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这是描述英国人首次尝试在北京永定门外建设一条500米长小铁路之后的“社会表现”(当然是腐朽的贵族的表现,当时的普通人民没有表达感受的权利)。而这条小铁路的命运也不用多说:很快被拆除——“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大清王朝拆毁洋人铁路数次。现在,又有人要拆毁课堂中的智慧设备了!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多的很。比如马车车夫对汽车的反对,比如前不久张朝阳对5G的担忧,再比如去年美国的麻疹疫情,原因是家长们担心疫苗的危害……心理专家对此认为,科技恐惧症technophobia,有些时候与“反智”是同义词。

    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拥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态度,但是,我们必然的要去避免“哥白尼烧死在火刑柱上”这种科学悲剧的重演:智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智慧教育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是有技术恰当性的,智慧教育对教育产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推动是前所未有的……在智慧教育的技术创新和效率升级中,任何民族都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新的技术进步,必然将世界推向崭新的高度,为很多传统问题带来“崭新”的边界。智慧教育让教育的精准性、可操作性空前提升,让教育过程中的感知和感知连续性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也逐步在解决教师对学生掌控力有限、随着年级变化教师更换需要从零认知学生、学生家长无法系统掌控学生在校状态等难题;智慧教育更是帮助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喜好、思维特点、学习规律,提供差异化教学的基础条件……

    智慧教育的好处是明确的,而且他对所谓个人信息的收集也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说隐私安全,每个人每天在数千个不同地方留下自己的指纹、每天经过数百个公共或者私有的摄像头,比如街边店铺,留下自己的人脸识别信息……这些问题远要比一个可控的教学环境中的AI技术复杂、困难、安全风险高:而且即便没有AI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百年前的笔迹盗用、指纹盗取、相片盗取等等也在被滥用。或者说,问题出现在“控制非法”,而不是限制“合法合理”的应用上。

    拒绝解决不了问题。伦理的边界必然在发展和可知的效益创新中,建立新的边界。规则的制定不是“一禁了之”,而应该是全力“对付坏蛋”!

    AI+教育,最好的场景,最好的应用

    AI+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是因为,学校、课堂、学生,即具有公共性、具有群体性、具有时空连续性,可以发掘出有价值的大数据;同时,这个群体和场景又具有“单纯性”、“边界清晰”,有助于产品应用功能的开发。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教育AI,几乎是智慧交通之外,最具现实价值的领域之一。

    例如,专业人士将教育和医疗进行了对比:用AI帮助病人,只有医院设备远远不够,因为病人绝大多数时间不在医院;而教育场景,学生在校学习是整个学业期间最主要的生活行为,AI技术能够做到高覆盖度的信息捕捉,进而让这些信息具有实践分析和指导意义。

    当然,反对者总有理由,例如如下的媒体信息:“学校运用AI摄像头监视学生的行为数据,只会令学生缺乏个性,毕竟造成学生上课发呆、玩手机、不积极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晚上没睡好,可能是对这门学科不敢兴趣,但这并不是AI科技技术就能识别出来的,科技的应用只会用统一的行为标准将老师以及学生的束缚住,压抑学生的个性。”

    ——这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逻辑严谨”,但是却禁不起常识的推敲:学生在教室里,本应该保持尽可能一致的行为标准。“个性”不是老师在说微积分、学生唠嗑的唠嗑,打球的打球,恋爱的恋爱,开小差的开小差。个性很好,但是不等于没有纪律、不等于破坏集体规则。至于“课堂纪律”问题出现的原因,AI的确解决不了。但是,解决不了原因,就无视问题的存在吗?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穷,就原谅他抢劫杀人、放任不管吗?

    AI+教育是最好的场景、最好的应用,但不是“万能的上帝之手”;不要把所有涉及教育的问题都“背在AI上”。尤其是那些没有AI,也会存在的问题,AI不背这么多的黑锅。AI+教育,智慧技术,只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但是他不能让世界告别所有的黑暗。后者不应是反对AI的理由,前者更应是积极拥抱AI的理由。

     用9月12日,国务院“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的说法就是“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按照鼓励创新原则,留足发展空间,同时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严禁简单封杀或放任不管”。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