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光显产品在文娱服务、新型消费、社会数字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持续加码。这样的大环境又会带给工程投影、激光显示产业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借助IFC2025展会的机会,pjtime.com有幸专访了国内激光工程显示的领军品牌视美乐总经理王创先生,并就行业发展和需求升级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先生表示,激光工程视听产业的未来发展,最关键的是把握住激光显示的技术呈现独特性,通过不断的高品质创新、创意,融入数字化的社会发展大潮中去。
时代赋予的机遇大于挑战
访谈开始,王先生坦诚的介绍近年来国内激光工程投影消费格局遇到的一些压力。包括小间距LED在文旅产业的应用、在高教市场的渗透,以及交互平板在商教多媒体市场的持续拓展。但是,王先生认为,更多的竞品竞争,本质是 “需求侧的体验要求升级了”、也是“需求市场总量扩张了”。
“更多的竞争和市场参与力量,恰说明市场自身的活跃度和发展机遇!”王先生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进入“内需”为主的新阶段。但是这个“扩大内需、做好内循环”,不是此前一人一碗饭、今后一人吃十碗:内需的扩大应当是消费结构的升级。更具体的就是精神文明消费、情绪性消费、文化消费等属性的增加,是以多种的服务价值的高质量成长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变化。
“这其中,显示行业、光影产业,激光工程显示必然大有机遇。”——即,一定要看到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浪潮中,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在爆发。而且这种机遇,还会不断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全球市场。就如网购的便捷、移动支付的快捷、短视频的亲和等等,实现的“全球复制”。
在王先生看来,激光工程市场存在巨量机遇:除了文旅市场、博览行业这样的传统空间,更多的商业领域也在进入“数字沉浸”时代,甚至未来的家庭空间也可以是“光影数字化沉浸”的,还有车载这样的特殊空间也在向“数字化沉浸”发展……这样的大势之中,竞争性挑战有之,但是发展性机遇却更足!
发展的立足点永远是“供给更强”
看到机遇,还需进一步把握机遇。在这方面,王先生指出,过去十余年,和小间距LED、液晶显示等比较,投影产品的整体进步“比较缓慢”。这也是在一些细分市场中,不同竞品之间份额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是,2024年开始,这一局面已经改变。
例如,视美乐在全球市场率先布局和推出了0.8英寸HEP封装产品。这一新技术,让激光工程投影产品的光效率、综合应用成本、以红光占比提升为主要标志的显示性能都实现了全面提升。同时,视美乐加大了4K产品,特别是0.8英寸级别的“大底”4K、原生4K产品的布局力度,全面提升“高亮+4K”的组合应用价值。
王先生提到,4K产品和大英寸光阀更为匹配。视美乐业内首创的0.78"4K DLP芯片机型,光阀面积大幅提升175%(相比0.47系列),同时采用全新设计的DLP微镜倾角(±14.5°),大幅提升光利用效率。这不仅是原生4K的真实清晰度更高,更得益于大底带来的高亮度,可以实现20000-30000流明的亮度,进而支撑更大的画面。通过大画面4K的效果才能更好的显现出来。
此外,IFC2025上视美乐还进一步推出了6P激光产品。通过3色纯激光和3色激光荧光的混合,兼具纯激光显示的高色彩和荧光技术的无散斑优势,实现了“两全其美”。这一技术将有力推动激光投影“更好的色彩技术加速下沉”。
“持续推动产品创新,这是拥抱时代赋予的市场机遇的根本!”王先生指出,加速投影产品的核心技术迭代、应用方案创意升级、产品形态进化,是行业拥抱数字化社会光影无处不在历史机遇的关键。这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基本道理,也是视美乐一直坚守的企业成长路径。
从用户价值出发,用好投影光学“特殊性”
“目前,4K内容的生产已经普及化。如果我们没有4K机型的供应,就意味着应用中,或者牺牲掉内容分辨率,或者用专门设备切割内容画面、用4台2K机型演示一个画面!”王先生以4K技术为例说明,传统方案“不符合用户价值”自然没有好的市场表现。
实际上,2024年是4K激光工程显示的元年。这一年国内4K工程投影机增量超过5成。这个增长进一步说明,“符合用户价值”必然能带来市场成绩的基本道理。未来,视美乐将进一步驱动4K需求的满足从“有无到更好”的持续升级。
在王先生看来,投影行业有着众多的“类似于4K这样的机遇点”。比如,能不能和火爆的AI技术结合,解决投影显示的互动问题。小间距LED和交互平板的一大优势就是“触摸互动”。但是AI技术和投影结合,可能产生“混合现实互动”,维度更高。AI技术更可以在内容上创造更多的“生产力”,进而扩大光影产业整体的需求。特别是AICG技术,让以往需要专业机构完成的一些数字内容设计,变成了“高度自动化”的可普及技术,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对于很多创新的商业空间,用光影和数字内容提升情绪价值,是重要的“基础性技术”。
王先生也进一步提出,过去10年,超短焦为投影应用带来的对“小空间”的适配,提升了行业的渗透率。但是,光学设备和光学过程的设计,完全可以更进一步。如何打造更好的“光学结构和特殊功能价值”,关系投影在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
“大画面、灵活性、小体积、非破坏表面光雕……等等。投影显示优势非常独特。这些优势还没有真正全面发挥出来!”王先生指出,投影的设计“太过于保守”,几十年都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这固然是受到过去很长时期光影市场没有那么多样性,没有AI这样的工具来繁荣市场应用,但是也是行业同仁的某种“懈怠”。而现在,在AI时代、数字社会背景下,这一点必须被改变,也亟需改变。投影需要更进一步,以开放的思维,拥抱“AI、数字化、超高清”等等更多的用户价值。
全链创新升级,推动激光工程应用大发展
对于未来的激光工程显示创新,除了应用升级之外,王先生特别强调了国内产业链需要注意的另两个层面:
其一是,行业发展已经跨越解决有无的阶段,客户高度关注的是“质价比”而非简单经济性。因此,供给侧必须将每一个供应环节“精致化”。“未必需要推出如3DLP这样的高端配置、或者极限亮度的产品,但是即便是5000流明也需要努力做到更好、做到最好”。这是视美乐一贯的理念,即在每一个推出的产品都成为“质价比”的标杆,进而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其二是,加速发展本土的供应链体系。这不仅是产业安全问题,是成本控制问题,也是创新效率问题。只有供应链更本土化,才能实现对本地市场——即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最迅速、领先的数字社会市场——的深入的理解和快速的创新反应。2024年视美乐通过HEP联盟的规模化采购,降低核心部件成本;本土团队48小时内提供定制方案,也大幅领先外资品牌平均7天的时间……王先生认为,随着投影光学产业在细分市场的持续深入和拓展,本土产业链有希望进一步助力行业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激光光学成像系统,不是一个、两个零部件决定整机体验的产品。”王先生指出,这是投影与液晶、LED显示最大的技术体制区别。这决定了投影能够创新的结构性空间更大,灵活性和变化性更强,也决定了其产业链需求的复杂性。这方面,国内行业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后记:访谈中,王先生结合激光工程产业光影创意市场实践的变化升级、激光显示技术的进步、国内产业链在供给和需求侧的发展趋势,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激光显示全链成长性的未来场景。王先生不忌惮谈论行业瓶颈,同时也更重视行业的机遇、注重用主动的供给侧升级驱动行业突破市场壁垒,在新空间、新价值点上实现新增长。“着眼供给侧革新支持的数字、智能社会下的光影需求成长,激光显示大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