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外资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是从2006年初的20%左右快速上升到目前的超过50%,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国产品牌的预料。事实上,在2006年年初,外资品牌曾因为国产平板的持续降价而退守上海、广州等部分一级城市。当时,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前三名都是国产品牌,分别是海信、创维、厦华。
然而,外资平板电视厂商很快找到了对付国产品牌的工具和渠道,工具就是价格战和品牌战,而渠道就是遍布一级市场的国美、苏宁等连锁卖场。
在上游资源的配套支持下,外资平板品牌从2006年“五一黄金周”开始持续进行了大规模价格战。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这是外资平板厂商打响针对国产品牌的价格战的开始。当时,一些本土厂商还未对此真正重视起来,对外宣称,\"外资品牌的价格战是亏损的,是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同时强调自身在三四级市场依然占据优势。
然而外资品牌的持续作战能力显然高于国产品牌的预料。从目前来看,外资平板电视厂商的优势还在继续,而且开始从40英寸以上大屏幕等传统优势领域延伸到以往国产品牌占据优势的32英寸、37英寸领域。
对于6代以下的液晶屏生产线,以往索尼、三星忽视了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这一度给国产品牌不小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国产品牌的32英寸、37英寸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60%。
然而今年4月之后,外资品牌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与国内企业展开了对5代、6代线产品的争夺,索尼、夏普、三星等分别与奇美、友达等签署了面板采购协议,并且与冠捷、群创、东元等OEM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由于上述几家外资企业平板电视的全球年销售量都已接近1000万台,所以其采购面板时具备规模优势,国产品牌则面临上游面板厂商随意提价,甚至断货的威胁。
在上游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国产品牌就不再具备发动价格战的条件了。来自国美的数据显示,以37英寸液晶电视为例,今年以来国产品牌的价格只下降了10%,而外资品牌则下降了20%以上。
陈刚表示,“在外资平板与国产平板的价格差缩小到千元之内后,外资平板的品牌优势就体现出来,然而外资平板之所以具备持续降价的能力,就是因为其控制了上游的定价权。”
据记者了解,液晶面板价格自今年3月以来上升了20多美元,在6月开始甚至出现了断货情况,这对没有上游液晶屏资源的本土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而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则由于自身拥有液晶屏的配套大大降低了相对成本,从而在几乎所有的主流尺寸上都占据了优势。自今年8月开始,索尼、东芝、三星等又抢在本土企业前面发布了面向“十一黄金周”的新品,其中索尼BRAVIA产品系列增加到6大系列30多款。